物理访问控制:采用多重门禁(指纹、人脸、密钥)、24 小时监控、专人值守,非授权人员无法接触服务器硬件;
环境防护:配备防火、防水、防地震的基础设施,以及恒温恒湿系统,避免硬件因环境问题损坏;
电力与灾备:采用双路供电、备用发电机,确保服务器不中断运行;同时有数据备份机制,避免硬件故障导致数据丢失。
网络安全:内置防火墙、DDoS 高防(抵御流量攻击)、WAF(防护 Web 应用漏洞),可拦截恶意访问;
数据安全:支持数据传输加密(SSL/TLS)、存储加密(硬盘加密),部分厂商还提供数据脱敏、隐私计算等能力;
漏洞防护:定期扫描服务器系统漏洞、提供安全补丁,避免因系统漏洞被攻击;
账号安全:支持多因素认证(MFA)、操作日志审计,防止账号被盗用或恶意操作。
比如是否正确设置安全组(限制端口开放,避免默认端口暴露);
是否使用强密码、定期更换密码;
是否及时更新服务器系统和应用软件(比如关闭不必要的服务、修复应用漏洞);
是否开启数据备份(即使云厂商有底层备份,用户自身的业务数据备份也很重要)。
优先选择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等知名厂商(中小厂商的安全能力可能较弱);
做好自身的安全配置(安全组、密码、漏洞修复等),“厂商基础安全 + 用户规范操作” 才能最大化保障安全。
(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阅读,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、不代表任何立场以及观点。)